古玉收藏如何判断真伪

古玉收藏如何判断真伪?古玉久埋在地下会出现种种变化,一些似沁非沁的玉色变化还必须依据现代的科技研究成果和考古发掘的详细资料来认识辨明。那么,古玉收藏如何判断真伪呢?

  1、沁味

  出土的古玉,上手闻着,会有墓葬的气味,这种气味很难消失,比较一块高古玉埋藏地下几千年,可以说“味入玉三分”。

  2、沁相

  冰裂纹:是因玉质本身在内部应力作用下产生的绺裂,在自然环境中年深日久的作用下,加之其他物质缓慢浸染,绺裂纹会日渐明显,颜色也会逐渐加深,有向周围扩散的现象。

  牛毛纹:古玉有时会存在一些随机分布、纤细飘逸、如丝如缕的沁色,俗称牛毛纹。它是古玉刚开始受沁时出现的现象之一。牛毛纹颜色以褐、棕、黄为主,偶尔还可见黑褐、橙、或赭红色,常会与土蚀痕一起出现,成为古玉真品的重要标志。

  土蚀:也有叫“土侵、土渍、土咬、土吃”等,表征比较复杂。古书对土蚀的这些称呼显然不够严格准确,虽然玉的一些变化并非土壤侵蚀所致,但都与土有关,玉器久埋地下会产生一系列的量子化学反应,某处玉质较差或者应力较大,日积月累就会造成这一部位玉质崩蚀,或使表面的局部玉质剥落,或是应力集中部位的玉质出现细微的裂纹,由于微裂纹应力聚集,会使微裂纹逐渐扩展,成为肉眼看得见的裂纹,与“土隔、烂斑、蛀孔”有密切联系。

  土锈:严格意义上说,土锈不是沁,通常是粘连在玉表上的凸起有锈结构的土、朱砂、植物等。玉器上土锈存在表明系地下出土,真土锈是由晶粒状的东西结成的,分布的非常自然,其成分主要是钙、镁的硫酸盐、碳酸盐和硅酸盐之类的无机盐。它难溶于水,不能轻易洗掉,但能用硬物刮除。

  玻璃光:比较高级的玻璃光被称为“玻璃沁”。玻璃光的形成一是由于玉的硬度高,打磨的面又非常平,二是由于在碱性土壤中玉表面产生出碳酸钙的变化,当玉质中的钙被土地中的矿物溶蚀后,形成白色结晶体,覆盖其表仿佛是一层晶亮的玻璃,当玉出土后表面那层碳酸钙从玉器上剥离开,就出现一个极其光莹的面。古玉的玻璃光很柔和,一般认为只有在战国、汉代生坑出土的古玉才能见到这种光泽,有人以为是独特的抛光工艺所致,也有人认为是古玉出浆所致,其实应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饭糁:“饭糁”是玉器中有白斑或呈饭粒未熟透状的现象。玉器中的饭糁形似鸡骨白沁,但其不是沁而是存在于玉质内部的一种粥状白斑,形状如白色的竹花,也有人把它称作“玉花、玉英、玉液、玉雪、玉糁”等。饭糁是和田玉常见的一种先天缺陷,该处的玉质比较疏松,空隙较大,可对光线产生较强的漫射,而呈色燥白并与自然解理所形成的内部绺裂现象相随显现,边缘呈自然晕散状态,与碰撞所产生的界线分明的白痕不同。饭糁是水料白玉的肌理特征之一,不但是判断水料、水采玉的依据,还是年代久远的证明。

  糖玉:玉中有一种颜色棕褐与糖梨外皮相似的料变体,俗称“糖玉”。糖色也不是沁,由于糖色通常都很匀净,少有浓淡变化,表明其形成要非常久远。糖色多呈烟浊感,很有可能是有机质产生的颜色,呈丝缕状的糖色玉比较少见,糖玉并不单独存在,常与青玉或白玉伴生在一起,常被用作俏雕的设计和仿冒古玉的沁色。

  玉皮:玉皮不是沁却可做伪沁,皮色还常用来俏色玉。玉材的天然表面都结有一层壳,俗称“玉皮”,也叫“皮色”、 “皮子”。玉皮是由于玉材表面暴露在大气中逐渐风化,使表面玉质发生蜕变,并与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元素发生化合置换,并发生次生的矿化作用而造成的。古籍记载“三代之器,无论大小,未见有带有皮者,秦汉六朝之器亦不多见,唐以后即时常有之,人皆不以为贵,至清乾、嘉以来,把玩之玉专尚玉皮。”有些玉作将玉皮留下是因为“俏色”巧做的需要,有些则是为了证明其为好的籽料,而仿古玉的俏色则是为了仿冒古玉的沁色。

  “俏色”也称“巧色”,利用玉料的各种天然色彩和纹理,巧为雕刻,利用皮色雕琢成巧色玉雕,由于皮色纯艳亮丽,弥补了玉本色品种单一的缺陷。玉作要以玉料的玉质、形状、色泽、纹理、皮色、沁色恰到好处的融为一体才能做出俏丽感、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巧妙的利用皮色和巧色是玉作加分的手段。

  3、沁色

  “沁色”是玉被埋入土中与土中元素起作用后所产生的与玉石原来颜色不相同之另类颜色。“沁色”往往是鉴定古玉价格及其真假的重要特征,宛如古玉的签名认证一般,现代人完全无法用机动力量强大的电动手工具仿制,一切皆为自然形成。

  由于埋藏地域的土中所含物质不同,埋藏时间长短不同,所以使得玉器上的沁色也不尽相同,从而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颜色。清代的陈原心在《玉纪》中,对玉器的沁色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诸色受沁之源难以深考,总名之曰十三彩”。

  沁色的颜色

  单色沁可以有两种定义:要与玉本质的颜色保持同样颜色,也就是原、次生色为同一色。除玉本质的颜色以外的一种颜色叫单色沁,也是与玉本色相对而存在的颜色。

  多色沁:含有两色或两种以上的颜色,通常理解如:玫瑰红色为钾锰沁、红色为铁锈沁、黄色为铬沁、绿色为铜沁、黑色为金(或水银)沁、白色为水沁等,由各种矿物质浸润后产生的颜色,也有的是在相互搭配的作用下组合而成的。

  沁色颜色与玉本色的区别:沁色——除玉本色以外的就是次生色;玉本色——即原生色,是指器物玉质本身的颜色;过渡色——是玉本色与沁色之间产生的颜色,也可称为间色、中间色,还可用颜色的明亮度来说明。

  沁色颜色的修饰词:如鸡血红、癸花黄、蟹子青、鹦鹉绿、茄皮紫、黑漆古、鱼肚白等均为修饰词,此与沁色的实质性无关。

  巧色与沁色之别

  自宋代以降,仿古(作伪)风气日盛,再加之留皮、巧色工艺在玉作当中越来越多,近现代作伪者更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点,给人们在古玉沁色认别上增加了许多难处。但若认真加以审视,除了综合加工工艺、刻痕特征、形制纹饰因素外,在巧色与沁色之间,也还是可以找到其中差别的。

  边料、原生色与土沁色:前者有单色与多色两种,是在玉石成矿时形成,性质非常稳定,无沁门;而后者是入土后的次生变化,有沁门,且在沁色与原玉色间多有明显的过渡扩散晕现象。

  留皮、带糖与沁色、糖沁:留皮多在器物雕刻表现的突出点上,原玉带糖部分也与雕刻所要表现的主题有关;而沁色、糖沁系入土后自然形成,分布不依刻工意志为转移,不仅在突出点上受沁,且入沁过渡现象。

  • 作者:中国文物网
  • 来源网址:http://
  •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由发布者负责,Viv-Media联合大众网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 关于我们|提交网址|提交资讯|提交问答|友情链接|网站地图|广告赞助|帮助中心|举报中心|联系我们|国际站
  • Viv-Media联合大众网法律声明|服务条款|隐私声明|免责声明
  • Copyright 2010-2020 ©viv-media.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0884号-1  版权所有 Viv-Media联合大众网  合作伙伴:魅力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