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无可否认,中国正“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早在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数比例达到7%,按照国际惯例,这个数字代表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2014年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悄然突破2亿大关,约7个人中就有一位老人。

如何养老事关我们晚年的福祉,决定了我们以怎样的方式度过生命的最后四分之一;对社会而言,养老问题如果得不到恰当的解决,就会成为公共领域的“悬剑”。本报记者特邀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省社科院社会学与人口学原所长郑梓桢,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研究员钟晓慧博士,对当前养老形势进行前瞻性解读,并描绘未来的养老蓝图。(记者 王瑞如)

专家妙论

郑梓桢:外来人口像开水

“稀释”广东老龄化“浓度”

郑梓桢指出,广东省的老龄化趋势跟全国差不多,但人口老龄化速度比全国缓慢一点。“原因是广东省是人口的迁入点”。外来人口约占广东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外来人口中又以年轻人为主,便“稀释”了广东的老龄化水平。

然而,不要因此就以为广东省的养老形势不严峻,其实广东的老龄问题“一点都不轻”:“广东老年人数量大,就像一碗汤,它本来跟全国一样咸,外来人口就像开水,加了开水,浓度淡了,但盐分还是跟原来一样多。”

钟晓慧:

越“先老” 越“未富”

“未富先老”等矛盾将是广东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老龄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钟晓慧指出,在广东省境内,“未富先老”具体表现为区内经济水平与老龄化倒挂。广东省内较为贫困的粤东、粤西和粤北三地的老龄化水平高出当年全省平均水平约2%。相反,经济发达的广、深、佛等地,则或较晚进入老龄社会,或老龄化水平很低。可见,贫困地区反而老龄化程度最深,与国际上的老龄化发展进程背道而驰。

广东养老形势——

财政投入不如云南 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近日,2015年上半年中国各省份GDP出炉,广东省以总量3.45万亿元位列全国第一。虽然广东的GDP领跑全国,但其养老财政投入却靠后。

郑梓桢分析道:“就政府的投入而言,如果自己跟自己比,那是逐年增加;如果跟全国比,那广东就靠后了。江浙每年的养老财政投入有四五个亿,就算是比较落后的云南,也有1.5亿元,广东每年在养老上的财政投入才几千万元。广东的经济水平这么高,虽然逐年增加投入,但比起别的省步伐就慢了很多。”

钟晓慧则指出,对比其他省份,广东省的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程度不足。“比方,单一的公办养老机构,要转向多样化的公建民营、公办民营方式。广东省在这方面的发展较为缓慢,除了广州之外,其他城市的养老机构主要以公办为主,民营机构量少、生存压力大。又譬如,政府投入大的另一面是社会资本投入少。很多社工机构过分依赖政府购买获得的资金,一旦遇到经济不景气、地方财政吃紧的时候,对机构和服务都会带来冲击”。

虽然在养老财政投入和社会力量参与方面,广东没有领先优势,但钟晓慧认为广东也有自己的优势:“整体而言,政府资源、专业队伍、社工组织,这三点是广东在养老服务方面取得的成绩”。首先,广东在养老服务方面,政府资源的投入是跨越式的。以广州为例,包括兴建新的一批公办养老院、大力推进政府购买的养老专项服务。其次,建立起一支颇具规模的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广东依靠毗邻香港的优势,为高校设立社工专业、服务机构引入督导和培训课程,都提供了大量资源。第三,自2008年以来,随着社会组织和政府购买服务的发展,产生了大量提供专业养老服务的社工服务机构。

“养老机构民营化是改革的方向”

公办养老院实施床位轮候制度,老百姓抱怨床位难求,另一方面民办养老院却出现“床等人”的现象。今年民政部进一步给予民办福利性、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政策支持,是什么造成了民办养老机构的经营困境?

郑梓桢跟记者分析:一方面,在资源、政策的优势上,民办养老院对比公办养老院仍有差距。政府要“给点阳光”,在制度上、政策上为民营养老企业松绑减负,培育它的成长,譬如给予水电费、税收的优惠;另一方面,民营养老院也要加快提升自己,特别是在价格方面,目前还没做到贴近底层。

钟晓慧认为,民营养老院发展缓慢与民众的误解也有关,他们把民办养老院等同于谋求利益最大化的公司,觉得在骗钱。

钟晓慧指出,“养老机构民营化是改革的方向”。民办养老院要解困,钟晓慧认为需从几方面入手:一、政府给予政策和资源上的扶持;二、想办法扩大护工队伍,包括改变“养老院护工工作=又脏又臭”的负面形象。发展互联网,充分利用和共享零碎的护工资源;三、对定价和服务逐步建立标准和监察机制。同时要做好养老院的科普工作,让公众清晰公办养老院、公建(办)民营养老院、养老地产之间的差异。

养老服务人才短缺成瓶颈

然而,无论是公办养老院还是民办养老院,都面临一些难解的困局:一是招工难,二是服务不够到位,如很多失能老人就无法享受到养老服务。

钟晓慧指出,养老服务人才短缺问题已经陷入恶性循环:缺乏年轻的新鲜血液入行导致服务人员普遍缺乏专业技能,无法提供优良服务从而无法提高服务价位,最后导致行业薪酬低、没前景,于是更少人进入养老服务行业。“目前的手段是增加薪酬和福利,但只能吸引到40岁至50岁的外地务工人员,很多人熟悉情况后更倾向到医院做护工,或去做保姆”。

要为这个问题解困,钟晓慧建议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扩大护工队伍,养老机构到各级护理学院护理专业去做宣讲,吸引年轻人入行。二是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潜在的护工资源。发展互联网平台,配置零散的护工资源。同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如用人单位帮护工买社保、与入户政策挂钩、给予培训补贴等。

钟晓慧认为,服务失能老人的整体思路应是发展社区服务站点,而非在远郊建大型的养老机构。

郑梓桢则建议,还可多办一些专门针对失能老人的特殊功能养老院。

未来养老新趋势

标准化 社区化 互联网化

我们将如何老去?专家们描绘出一幅未来“中国式养老”的图景:标准化、社区化、互联网化。

钟晓慧解释道,标准化首先是指对服务的标准制定和实施。包括服务供给的流程、内容范围、服务人员和设施的配比等。比方,东莞市正在制定养老服务的“标准化服务规范”,正是朝服务标准化方向的实践与探索。

社区化是指机构供给的服务类别、资源和专业人员,主要围绕社区展开。郑梓桢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不高,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居家养老仍是主要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以社区为依托,“不能把有限的钱分到每一个人手中,但能在社区里建一些小型护士屋、老人饭堂等”。“得社区者得天下”,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钟晓慧指出,现在很多东西都言必称“互联网+”,但是我国养老服务的互联网化却发展缓慢。互联网化,是指将老年人多样、特殊、零散的养老需求,通过互联网平台、智能设备和应用,进行传递、对接和整合。举例,我们现在为许多老人在家里安设平安钟,但是当意外发生时,老年人用不上。未来将在地板上植入芯片,一旦老人跌倒在地,数据会传递到后台。抚慰和照护老人身心的人性服务,将与互联网、智能的设备镶嵌在一起。

  • 作者:老人报(广州)
  • 来源网址:http://
  •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由发布者负责,Viv-Media联合大众网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 关于我们|提交网址|提交资讯|提交问答|友情链接|网站地图|广告赞助|帮助中心|举报中心|联系我们|国际站
  • Viv-Media联合大众网法律声明|服务条款|隐私声明|免责声明
  • Copyright 2010-2020 ©viv-media.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0884号-1  版权所有 Viv-Media联合大众网  合作伙伴:魅力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