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移动医疗如何破茧?

作为医疗领域的热点,移动医疗从一开始就备受关注。除了相继获得大笔融资之外,也有业内人士提出,现有的移动医疗仍多徘徊于医疗服务的周边环节。在“互联网+”的风口,要真正实现移动医疗,似乎还面临诸多困局,于是,不少喊着要将医疗放到线上进行的企业纷纷开始走入线下,不约而同地开起了线下诊所。当初说好的“移动医疗”,距离真正实现似乎还有一段距离。在各大移动医疗企业纷纷布局时,如何破局才是关键。

  移动医疗前传

  融资80余起,接近7亿美元

  2014年被业界看作是移动医疗行业井喷的一年,老产品不断推新,“重量级”新选手入场,新老产品纷纷融资成功。据业内人士粗略统计,去年,移动医疗企业融资案例共计80余起,这是过去5年里该领域所有融资案例数量总和的近3倍,总融资标的接近7亿美元,比前4年的总和还多一倍。上月,挂号网完成融资近4亿美元,创下互联网医疗最大单笔融资纪录。第三方机构艾媒咨询曾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125.3亿元。

  政策层面,医生多点执业、互联网售药等利好一方面对移动医疗企业释放了众多资源,另一方面,也让部分企业打造自己的O2O闭环成为可能。

  移动医疗后传

  火爆之后,仍以提供周边服务为主

  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认为,现有的移动医疗模式,可以视为移动医疗1.0版,仍然属于大胆尝试、探索阶段。“我个人很担心会出现一次整合,继而出现移动医疗2.0版。”在他看来,移动医疗1.0时代的特点在于,大部分移动医疗企业从C端发力,总体来看,绝大部分工作还属流程再造,仍徘徊于医疗服务外围,提供挂号、交费等周边服务。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有限,是移动医疗1.0时代碰到的问题。“移动医疗的1.0可能将走到尽头。再有两三年的时间,能出来的就出来了。”

  事实上,目前诸多移动医疗企业提供的挂号等外围服务,医院作为医疗机构本身,同样可以提供,而且具有先天优势,而且目前已经有很多医生推出了自己的专属APP、微信就诊等多种方式,撇开这些移动医疗企业,患者自己同样可以享受这些“移动”的周边服务。

  ■ 困局讨论

  在众多移动医疗的探索中,无论是从患者端介入,还是致力于为医生提供更加便捷的诊疗工具和方式,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面前,现有企业的探索似乎还有诸多困局。

  “滴滴医生”靠谱吗?

  有多少医生能真正上门服务?

  就在前不久,阿里健康和滴滴出行、名医主刀三家公司联合推出的“滴滴医生”上线。在已经开通服务的城市中,用户可通过滴滴出行呼叫医生,整个服务流程包括:接到医生的电话沟通了解基本需求、信息,确认需求以后,滴滴专车将送医生上门服务。

  与诸多移动医疗企业从患者端发力,实现患者“移动”的布局不同,滴滴医生提供医生上门服务,患者足不出户,便可享受服务。看似方便的模式背后,似乎并不可行。政策层面,国家卫计委明确指出不允许上门问诊。另一方面,也有业内人士质疑,对医生而言,目前最有效的看病方式似乎还是在医院内,集中式的模式,将医生送出医院,提供上门服务,目前又有多少医生可以真正上门服务?数量恐怕非常有限。

  也有人认为这只是阿里健康的营销行为。阿里健康副总裁倪剑文提及,滴滴医生只是整个产品线其中之一,阿里健康还是从大平台的方式进行思考。未来也将推出医疗产品,希望通过搭建完整的医疗网络,提高患者找医生的不确定性,及医患之间的信息的统一性。

  另一方面,站在打造整个医疗服务的闭环上来讲,阿里健康似乎在谋划一个更大的局,从医到药的完整闭环才算是真正实现了移动医疗。倪剑文自己也承认,这个闭环不能打通的话,其实还是有很多的困难。就现实情况来看,处方电子化、打造这样的闭环能否仅靠一家之力实现,也有待市场和政策的验证。

  春雨医生要倒掉?

  线下诊所是互联网医疗的必然延伸

  作为国内移动医疗的先行者,最近,春雨医生开设线下诊所的消息也被业内人士认为是移动医疗的悄然转型,到今年年底,将在全国50个大中型城市开设300家诊所。从线上到线下,说好的“移动”医疗呢?近日,一篇《论春雨医生的倒掉》更是在朋友圈怒刷存在感,这个移动医疗的先锋被推到风口浪尖。

  春雨CEO张锐本人介绍,公司运转状况良好,300家线下“春雨诊所”也在筹备之中。现有模式存在线下需求,开诊所也是满足患者的多重需求,是互联网医疗的必然延伸,而开诊所就打通了一个从线上到线下的完整闭环,可以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而对于这些诊所,则包括自建、合作、托管、加盟等多种方式。

  正如业内人士吐槽,互联网医疗的问题,在于至今还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模式,从线上走到线下,是移动医疗悄然转型,开始接地气也好,为完善服务链条,打造完整闭环也罢,正如庄一强所说,互联网+医疗是必然趋势,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探路,或许再过个两三年,等移动医疗1.0时代逐渐过去,谁将突出重围,将见分晓。

  ■ 记者观察

  待突破的可穿戴设备

  互联网+医疗是大势所趋,至于谁能够从这股大潮中走出,大概还有待验证。毕竟互联网+医疗是模式,谁都没有做过,所有的前行都是一种探索。张锐本人也承认,这个行业太新了,没有能学习、效仿的对象,都是自己“磕”。

  毋庸置疑的是,移动医疗将进一步介入诊疗环节。庄一强认为,移动医疗的2.0时代,除了C端的切入,将有更多人从B端入手,无论是医院还是医生,逐渐开始多元化。

  其次,在移动医疗2.0时代,仅提供外围服务将难以为继。如果可穿戴设备有突破性进展,如植入性可穿戴设备的普遍应用,将帮助移动医疗进一步介入医疗核心环节。另外,人工智能的发展,如果可以实现远程操作,或许将在很大程度上助力移动医疗。

  移动医疗的2.0时代何时到来尚未定论,但遗憾的是,在植入性可穿戴设备方面,话语权并不掌握在国人手中。

  微医集团推分级诊疗?

  能推进多少还需拭目以待

  完成了近4亿美元的互联网医疗最大单笔融资纪录后,挂号网已经更名为微医集团,同时,集团将在现有医院、医生团队的基础上,将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将微医平台发展为“全国互联网分级诊疗平台”。

  但在近日,广州市卫计委发出《广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挂号服务管理公众的通知》,对市内各医疗机构提出了“不得与社会中介机构合作开展有偿预约诊疗服务”等要求。《通知》中提出了三项具体要求,包括进一步加强挂号服务管理工作;不得与社会中介结构合作开展有偿预约诊疗服务,如有合作则要停止。虽然挂号网目前提供的挂号服务是免费的,但医院如果都自己玩了,第三方机构的介入似乎就更加困难。

  另一方面,就分级诊疗而言,对于如何突破,微医集团董事长兼CEO廖杰远介绍,希望通过医院窗口外移,用IT技术让每个智能手机都做成挂号窗口;通过专家团队的方式让医疗资源均衡配置,构建互联网分级诊疗平台;通过互联网医院的方式实现医、药、险的连接。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分级诊疗涉及方方面面,目前国家层面的分级诊疗进展仍有限,利用互联网推进,能有多少进展,还需拭目以待。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 作者: 新京报
  • 来源网址:http://
  •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由发布者负责,Viv-Media联合大众网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 关于我们|提交网址|提交资讯|提交问答|友情链接|网站地图|广告赞助|帮助中心|举报中心|联系我们|国际站
  • Viv-Media联合大众网法律声明|服务条款|隐私声明|免责声明
  • Copyright 2010-2020 ©viv-media.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0884号-1  版权所有 Viv-Media联合大众网  合作伙伴:魅力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