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为“中国制造2025”培养不同层次人才。作为高校管理者,您了解高职学生创业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吗?针对这些特点,高职院校提供的创新创业教育又该怎么做?
挡不住的创业热情
近年来,“创业”已经成为社会“热词”。尤其在更多支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出台的背景下,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创业激情被激发。从麦可思对最近五届大学毕业生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大学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高职高专生的创业热情尤为高涨。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3.8%,比2010届(2.2%)提高了1.6个百分点。
通过对大学生毕业三年后自主创业的数据分析还可以发现,有更多的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后加入了创业大军。2011届高职高专生毕业三年内自主创业比例为7.7%,比2010届、2009届高职高专生毕业三年后自主创业比例分别高1.7个百分点、2.4个百分点。2009届至2011届,毕业三年内自主创业比例分别比同届半年后自主创业比例增长了2.3倍、1.7倍、2.5倍。
但若想学生自主创业收获成功,仅仅调动起他们的一腔热情是不够的。承担着教育任务的高校有责任为该群体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创业创新教育。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管理者,您对本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情况了解吗?他们的创业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与本科生相比,他们在创业过程中有什么优势和劣势?针对高职生的创业教育有什么特殊之处呢?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采访了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创业学院的副院长严光玉。
QA&
麦可思研究:根据您的了解,高职高专生的创业具有什么特点?比如创业项目多集中在哪些行业领域?创业地多选择在哪些地区?
严光玉:职业教育中更多体现出应用性和技术性。据我所了解到的情况,我们所在的西南地区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项目多数集中在服务性、应用行业,如 IT 服务、AR 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医疗器械维护领域的研发和服务等方面。不过,不同地区的高职高专生受到当地社会文化 的影响,其创业方向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别。
数据链接
根据麦可思最新的研究显示,2014届高职高专生中,在家乡创业的比例为80%,其中在家乡省读书并创业的比例为68%,在外省读书回到家乡省创业的比例为12%。
此外,国家对高职教育有一个定位,即主要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自主创业的高职高专生显然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在选择创业地点时基本上集中在本人就读学校所在地或籍贯所在地区,更多地服务于家乡。
麦可思研究:与本科生相比,高职高专生创业又体现出哪些特点?
严光玉:目前,我们创业园区接纳了本科、高职高专共16所高校的学生团队。从对他们的对比中我们发现,本科生创业团队的科研能力、综合素养要高一些,他们在设计创业项目时逻辑体系比较严谨。
而对高职高专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学习十分具有针对性,而且相较于本科生他们能从家庭中获得的支持少一些, 这使得高职高专生的创业项目更多的是从小处入手,慢慢做起来,在解决自己生存问题的同时也解决同学、师弟师妹的就业问题。
麦可思研究:谈到创业离不开创新,在这方面高职高专生和本科生是否存在差距?
严光玉:高职高专生和本科生在创新能力方面不能说有差距,而是各有特点。如本科生在创新方面侧重于整体地解决一个问题,或是开发一个完整体系。他们的创新思维立足点会稍微偏中观、宏观一点,但同时存在构架比较大、在转化成生产力时受到约束较多的问题。
相比之下,高职高专生的创新着眼点更多集中在应用层面、微观层面,更多的是“点”上的创新。说通俗一点就是他们的创新点更实用、更接地气儿,因此在转化成生产力时就更快一些。
麦可思研究:您之前提到,职业教育更多体现的是应用性和技术性。您怎么看待高职高专生的创业项目脱离所学专业这个现象?
严光玉:据我所了解到的成都地区的高职高专生创业情况,他们的创业项目与专业相关度相对还是比较高的,能够达到70%以上。要说明的是,我这里所讲的专业相关度是指创业项目与专业大类相契合,如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创业做软件开发,学软件开发的学生创业做计算机芯片级维修,他们学习的专业和创业的方向都没有离开IT大类。
即便创业项目与专业不匹配,我认为也不必苛求。高职高专生学的内容是应用性的,创业的方向也是应用性的,从这一点上说两者的内核是一致的。而且一个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获得的能力是可以迁移的,他们在创业过程中一定会用到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内容,有可能是专业知识,也有可能是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
麦可思研究:针对高职高专生创业的特点,贵校是如何开展创业教育的?
严光玉:成都创业学院自2013年开始运行以来,在创业教育方面主要推行“全覆盖、分层次、菜单式”创业教育体系。学校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统一的创新创业素养和意识必修课,侧重于对新生创新思维和创业启蒙方面的培养。
进入二年级,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可以选修与创业相关的课程。比如非财务专业的学生选修财务管理,非管理类学生选修人力资源管理,以此来弥补专业教育中欠缺的与创业相关的知识。另外,学校收回校内二十多个铺面,打造“大学生创业街”,主要面向大二、大三学生开放,每年由学生团队竞标入驻,并实际运营一年,学校免收一切费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将他们在大一学到的理念以及大二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大学三年级,学生可以申请加入完全由创业园区内引入的企业主导开发的“订单式创业小班”。每个创业小班由30名学生组成,课程以真实项目为主,课程的设置、考勤、讲授以及考评全部由企业来主导,学校主要负责组织学生和提供场地。这类课程不进入课程体系,利用周末和晚上的时间开设,有意愿的学生需要通过企业导师的面试、筛选才能参加,这样可以适当降低学生的创业风险。
麦可思研究:您提到创业小班的课程由来自企业的导师讲授,这是出于什么目的?他们主要教授哪些内容?
严光玉:我们学校从2003年就开始了创业教育摸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请学校的教师和校外的创业课程专家来讲创业会产生一定的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个弊病——其实绝大部分的教师和专家并没有创业的经验,或者当下没有进行创业活动,这可能就会导致他们讲授的内容不具实用性,或是不符合当下实际,毕竟十年前的创业和现在的创业还是有区别的。于是近年来我们一直坚持由真正的企业家教创业的思路。
我们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把校外的优秀企业按照不同方向引入创业园区。根据协议,这些企业需要自己遴选一到两名创业导师,每一学年提供40个学时以上的创业教育。这些导师绝大部分是企业一线管理人员。当然,我们对授课的企业家也有一定的要求,比如除了他们本身要熟悉企业运作之外,也要有一定的当众表达能力。在讲授课程的内容方面,企业家导师主要负责传授管理层面和真正的企业运作流程方面的知识,比如一个项目如何运作,招投标如何进行,盈利模式如何设计,等等。而高校的教师和创业研究专家更多的是教给学生创业理念层面的内容。
数据链接
麦可思最新的研究显示,2014 届高职高专生认为自主创业首要的风险因素是“缺少资金”(30%),其次为“缺乏企业管理经验”(27%)。
麦可思研究:如何调动企业进校园开展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呢?
严光玉:首先,我们园区的地段位置优势对企业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由于我们学生创业项目多集中在现代服务业,而这个行业的企业特别喜欢开设更多的分公司。如果他们能把分公司开设在校园内,一方面占据了地理位置优势,另一方面免去了房租水电费用,企业的成本会大量节约,因此即便需要先期投入一些设备、创业基金,他们也十分愿意进入校园。
其次,服务业企业有用工的需求,他们一旦进入校园,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性价比高的优质劳动力。学生在参加创业小班的过程中,通过帮助企业去做一些低端的工作不断获得成长。在毕业后,如果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就能组成一个团队,继续承接企业的外包单。而站在企业的角度,由于这批学生是自己辅导成长起来的,并且经历过企业文化的熏陶,他们也更愿意把外包单交给学生做。一方面质量更有保障,会比交给社会上的其他企业更加放心;一方面学生的议价能力相对低一些,交给学生团队做显然更划算。
并且服务行业企业的一大特点是可以通过不断开设分店壮大自己的规模。我们有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案例:学生在一家专门做高级医疗机械维修的企业开设的创业小班学习后,回到老家开一家分店。这对企业来讲非常好,第一抢占了市场,第二尽管绝大部分收入属于创业的学生,但他仍要交一部分加盟费、管理费。因此可以说这种模式实现了学生的创业团队和母企业之间利益的共同增长。
麦可思研究:这种创业教育模式是不是只适用于服务业企业?
严光玉:我们在与其他创业园区沟通交流中发现,其实任何一个企业都会涉及低端、中端和高端的工作。现代人比较推崇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市场细分越来越极致,这也就意味着企业会将运行中的一些工作外包给其他企业来做。过去这部分工作由社会上的一些粗放经营的小微型企业承担。而现在如果让有知识储备和现代管理理念的、经过企业文化熏陶的大学毕业 生创业团队将其取代,显然更有优势。因此我们认为这个模式是可以复制和推广的。
麦可思研究:您认为,目前的高职高专院校创业教育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严光玉:首先不要急功近利。我们过去一说到创新创业就理解为精英教育、老板教育。但我们认为,应该把它定位为素质教育、大众教育,是专业教育的重要融合,目的是更多地培养创新创业技能,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这使得学生转变过去的就业观念,在未来可以把主动创业作为一种选择。
另外,现在的创新创业着眼于90后,他们有梦想,有激情,洞察力敏锐,接受新技术速度快。所以我们建议现在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应该贴近社会发展实际。而且要想创新创业教育更有价值,应该更多地加强创新思维的教育,创业技能相对来说是其次。
麦可思研究:您是否赞成创业成为一个专业?
严光玉: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探索创业教育之初也有过思考,但现在比较谨慎地持反对意见。原因在于我们认为任何教育都有一个培养目标,如果成立创业教育专业,那么它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成为老板和企业家吗?可企业家和老板不是培养出来的,这是一个伪命题。
从另一个角度讲,只有经历过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会有创新思维、创业思想和创业行为吗?才会取得更多的成功吗?这是不太有说服力的结论。所以我们坚持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基本素质的培养,是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不太适合单独成为一个专业。
专注高等教育,请微信搜索“麦可思研究”或“MyCOS_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