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打新股怎么操作 T+2日须备足认缴款 谨防被纳入黑名单

股票打新股怎么操作 T+2日须备足认缴款 谨防被纳入黑名单
  打新新动向:T+2日须备足认缴款 谨防被纳入黑名单
  沪深交易所日前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网上发行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货到付款”的时间点为T+3日,投资者3次打新中签后未足额按时付款的一律纳入“打新黑名单”。
  打新T+2日账上备足缴款,建打新“黑名单”
  根据证监会对新股发行制度的调整,沪深交易所日前也下发了《征求意见稿》,对取消预缴款后打新相关操作问题进行了细化。
  券商中国记者获悉的上述《征求意见稿》显示,沪深交易所首次明确了在“货到付款”打新规则下的付款时间点,其中明确规定“投资者申购新股摇号中签后,应依据中签结果履行资金交收义务,确保资金账户在T+2日(注:T日为申购日)16:00有足额的新股认购资金”。
  这意味着,投资者打新在T日按要求申购后,需在T+2日获知中签后需准备相应资金,而且是下午4点前资金到账。在此之前,打新只要满足市值条件,投资者都可以进行“白条”申购。
  而在此前,投资者打新资金交付时间则为申购日的T日,也就是投资者在账户中像买股票一样输入申购新股数量,系统就会根据价格冻结投资者相应资金。该笔冻结资金直到T+2日公布打新中签结果后才解冻,在扣除中签所需资金后,余额退还,未中签资金全部解冻。
  与此同时,《征求意见稿》还明确,在T+2日缴款时点,如果中签投资者认购资金不足的,不足部分视为放弃认购,由此产生的后果及相关法律责任,由投资者自行承担。
  与此前证监会披露的对不及时足额缴款的处罚一样,《征求意见稿》对此也做了明确规定:投资者连续12个月内累计出现3次中签但未足额缴款的情形时,自结算参与人最近一次申报其放弃认购的次日起6个月(按180个自然日计算,含次日)内不得参与网上新股申购。
  不仅如此,中国结算还将根据结算参与人(券商和资金托管银行等)申报的投资者放弃认购数据,形成不得参与网上新股申购的投资者名单。即市场上常说的“打新黑名单”。进入“打新黑名单”者,今后在参与网上新股申购时,中国结算将对其申购做无效处理。放弃认购的次数按照投资者实际放弃认购的新股只数计算。
  此外,《征求意见稿》还规定,放弃认购情形以投资者为单位进行判断,即投资者持有多个证券账户的,其使用名下任何一个证券账户参与新股申购并发生放弃认购情形的,均纳入该投资者放弃认购次数,不合格、注销证券账户所发生过的放弃认购情形也纳入统计次数。其中,券商定向资管账户以及企业年金账户,证券账户注册资料中“账户持有人名称”相同且“有效身份证明文件号码”相同的,则一律按不同投资者进行统计。
  无效申购股份由主承销商负责包销
  和预缴款时代不同,此次中签后才缴款的方式难免会产生无效申购,《征求意见稿》也首次进行了明确,新股无效申购股份一律由主承销商负责包销。
  《征求意见稿》表示,对于因投资者资金不足而全部或部分放弃认购的情况,结算参与人(包括证券公司及托管人等)应当认真核验,并在T+3日15:00前如实向中国结算申报。投资者放弃认购的股票由主承销商负责包销。
  结算参与人对投资者放弃认购情况未认真核验而发生错报、漏报、申报不及时的,由此产生的后果及相关法律责任,由该结算参与人承担。
  认购资金交收时间点上,《征求意见稿》中规定,结算参与人应在T+3日16:00按照新股中签结果和申报的放弃认购数据计算的实际应缴纳新股认购资金履行资金交收义务。因结算参与人资金不足而产生的后果及相关法律责任,由该结算参与人承担。
  “如果结算参与人在T+3日16:00资金不足以完成新股认购的资金交收,则资金不足部分视为无效认购。”《征求意见稿》规定,中国结算根据以下原则进行无效认购处理:同一日内有多只新股进行认购的,按证券代码从小到大进行处理;同一只新股的认购,中国结算按照投资者申购配号的时间顺序,从后往前进行处理。无效认购处理的股数以实际不足资金为准,可以不为500股或1000股的整数倍。
  “无效认购的股票将不登记至投资者证券账户,由主承销商负责包销。”《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 (证。券.时。报.桂。衍.民)
  上周五(11月13日)晚间,悄然出现在证监会网站上的多达85份IPO申报稿,刷新了单次IPO预披露家数的纪录。紧接着,发审会重新召开,引发市场震动。
  即使新股发行取消预缴款制度,降低了IPO对市场的冲击,但是伴随着IPO的重启,以及IPO“堰塞湖”重回高位,未来的发行节奏仍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下阶段扩容速度究竟如何,何时“泄洪”,将对当轮反弹行情产生重大影响。
  排队规模或再创新高
  在很多专业人士眼中,相对于85家企业的预披露这一事件本身,真正应该关注的是“水位”再一次暴涨的IPO“堰塞湖”。
  根据证监会公布的最新一期数据,在85家上市公司进行预披露之后,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达到682家,其中,已过会47家,未过会635家。相对于暂停之前,排队企业数量增加了75家。
  “682家公司排队并不是最高峰,2012年拟上市公司数量曾一度突破800家。”一位上海大型券商投行人士回忆称,随着监管层推出被业内称之为“史上最严财务核查”,一部分拟上市公司知难而退,而且伴随着上一轮IPO中大批企业上市,IPO队列也不断缩水,一度降至600家以下。
  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虽然这85家企业预披露时间是上周五,但是企业申报稿报送时间却从7月初开始,一直横跨到11月,比如江苏传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稿,报送时间显示为7月6日,中农立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华期货股份有限公司IPO申报稿的报送时间,也均显示为今年7月。也就是说,这85份突然曝光的IPO申报稿,实际是过去几个月中的“存货”。
  一位大型券商投行负责人指出,在IPO暂停的这段时间中,证监会一直在接收企业IPO申报材料。可以预期,随着近期预披露企业的不断增多,拟IPO企业规模将快速增大,甚至有冲击前期高峰的可能。另外,从惯例来看,每年一季度都是申报IPO的一个高峰期。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从此前企业预披露时点来看,在正常IPO的时期,都是成熟一批公布一批,陆陆续续披露出来。一般来说,企业报送材料后两周内,就会在证监会网站上予以公布,也就是说,近期应该还有更多的企业进行预披露。
  虽说IPO排队规模出现了明显扩大,但是从目前监管层的表态和实际操作来看,今年以来的发行节奏不会出现突然大幅提速。
  安永大中华区战略性高增长市场主管合伙人何兆烽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新股发行有一些尝试的目的,所以后面发行的速度来讲,要看前面28家的情况。先期发行10家,剩下的18家可能在年底之前发行。他表示从证监会透露出来的信息来看,今年内新股发行规模就是28家。
  发审会召开频率值得关注
  IPO重启后,未来新股发行节奏依旧是各方关注的话题。
  对此,前述券商投行负责人表示,未来IPO的节奏很难准确判断,因为它取决于多个因素,比如二级市场,比如舆论关注度等。对于排队企业来说,都是希望越早发行越好。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IPO排队企业数量的增长外,暂停多月之后,发审会的召开也引起了市场各方的关注。上周五证监会宣布,山东天鹅棉业和四川天味食品将于18日上会。而在周一晚间,证监会又宣布了第一创业和北京恒泰实达科技公司首发上会的消息。
  对此,上述投行人士表示,从IPO审核流程上来看,预披露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将依次进入反馈会、见面会、初审会,以及最后的发审会和核准发行这些环节。也就是说,如果某个阶段发审会突然加速的话,那么新股发行速度也有加快的可能。而在记者与多位拟上市公司人士的交流中,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印证。
  从证监会上周公布的数据来看,目前过会企业为47家。而今年上半年新股月发行规模都在20家,6月和7月甚至超过40家。也就是说,在过会却未发新企业数量明确的情况下,一旦新股发行提速,首先会表现在发审会召开频率大幅加快。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在今年1月至6月,IPO企业数量分别为22家、24家、24家、30家、44家和48家,而同期发审会审核企业IPO申请的数量为19家、16家、43家、46家、41家和56家。也就是说,IPO企业数量明显增长出现在4月至6月,而发审会审核的节奏则从3月就已经出现加速。对于二级市场投资者而言,要预判新股发行速度,就要密切关注发审会的召开频率这一先行指标。
  上半年是发行高峰期
  在今年新股发行规模已经确定的背景下,明年的情况如何,发行洪峰何时会到来?
  记者梳理了自2010年以来企业IPO情况发现,上半年通常是发行高峰期。如果剔除IPO曾经长时间暂停的年份,2010至2012年企业IPO数据则最具参考性。其中2010年上半年,有177家企业成功IPO,下半年数量为170家,2011年上半年IPO数量为164家,下半年为113家。而到了2012年,上半年IPO家数为104家,同年7月至10月4个月中IPO企业数降至45家,随后IPO进入暂停状态。
  对此,上述券商投行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按照惯例,比较多的企业会选择将年报数据报送审核,但是财务数据有效期只有6个月,以及一个月延长期。也就是说,在企业按照年报数据报送之后,就需要在财务数据有效期内(次年7月之前)报审,否则就可能因为财务数据过期,而影响IPO进度。
  今年5月证监会公布的《关于修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中止审查情形的通知》也明确,初审会、发审会及正式刊登招股意向书时,发行人的财务资料应在有效期(含1个月延长期)内。
  注册制或明年上半年落地
  在现行的发行制度之下,市场关注的还是发审会。但在未来,注册制的落地就将完全颠覆目前IPO的整个链条。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教授对记者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修订后的《证券法》有望在明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审议通过,因此,注册制在明年上半年推出的可性能非常大。何兆烽也对记者表示,注册制明年上半年推出的可能性比较大。
  此外,国泰君安也在近期的研报中指出,预期注册制将于2016年年中推出,新股发行提速成为可能。国泰君安认为,目前已经排队等待过会的企业超过500家,预期IPO重启之后,配合注册制,如果以低价发行,募资规模依然受控,预期发行速度会有明显提升,每年发行300家成为可能。
  实际上,IPO重启消息进一步激发了市场的活性,而融资盘龙虎榜却能揭示出嗅觉灵敏的资金的最新狙击对象,公众号“添升宝”每天早8点送出潜力牛股,本周一抓住了东方通信等两只涨停股,本周二擒获了成发科技等暴涨股,多位私募操盘手表示,“添升宝”对把握短线机会颇为有效。(每。日.经。济.新。闻)
  IPO过会企业再添员 冲刺元旦后批文
  11月18日,原定上会的四川天味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因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落实,IPO进程再度延期。
  原定同一天上会的山东天鹅棉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则顺利通过了证监会核准。
  早在2012年,天味食品曾试图闯关IPO,后自动中止新股发行审查。两年之后公司宣布再度重启IPO,但因整个新股发行放缓未果。2015年,该公司再度公布调整过的招股说明书申报稿。
  考虑到新增的75家新增申报,截至上周末,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达682家。
  深圳一家券商投行人士对21媒体记者表示,目前,IPO新政处于征求意见阶段,IPO正式重启仍需首发办法、承销办法等配套规则修订完毕,这为后续管理层观察市场反应,根据市场反应调节首发节奏,提供了应对空间。
  “考虑到征求意见时间周期在1个月左右,且根据证监会IPO发审相关规则,IPO申报企业财务数据有效期为“6+1”,即正常情况财务数据有效期是6个月,特殊情况可延期1个月。因此,等到明年1月31日,经审计的2015年中报就要过期。我们预计,元旦后新一轮发行批文有望下发。”该投行人士称。
  发行节奏仍受控制
  在申万宏源(000166)分析师林瑾看来,本次IPO重启,发行节奏并未放开,7月份暂缓发行的28家并没有一起全部放行。而是通过“先恢复前期暂缓发行的28家已缴款的企业的发行,预计2周左右的时间内先发行10家企业,剩余18家企业在年底前发行。”这一点来明确市场预期。

“相比今年上半年,我们预期今年底明年初的扩容节奏将明显放缓,也体现出管理层对市场的呵护。”林瑾认为,“此次IPO重启的发行节奏依然受到控制。改革力度并未触及发行机制核心要素、更多的只是降低IPO发行对二级市场的冲击。我们预期注册制未正式推出之前,行政调控、窗口指导暂时不会减弱。”
  对此,前述投行人士也认为,监管层此次重启IPO,更多只是在尽可能保持二级市场稳定的情况下,试探性的恢复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目前,IPO审核工作仍继续按照现有规在进行。
  在年底IPO新规实施之后,除这28家IPO外,陆续也会有其他已过会未获批文的企业获得发行批文。
  “我手头一个项目今年6月中旬就已经过会了,准备登上交所的,希望能够尽早拿到批文吧。”该人士如是说,“如果明年一月份不能拿到批文的话,到时又要补三季报了。届时,我们也会与监管部门作进一步的沟通。”
  华泰证券(601688)研究员薛鹤翔表示,按照现有进程,已经履行缴款程序的10家公司将于11月20日左右先行启动发行,募资总额为39.42亿元。此前,2014年1月至今的IPO平均认购倍数约为244倍。若按这一认购倍数预计,首批启动的10家IPO冻结资金在9600亿以上。
  “剩余18家在12月内分两批启动,我们预计剩余18家中,已知发行价格、募资总额的10家上市公司先启动,另外8家后启动。”薛鹤翔称,“目前,18家中10家已知募资总额共约517042.1万元,平均51704.2万元,按这一平均值计算,18家募集资金总额约930675.6万元。2014年1月至今的IPO平均认购倍数约为244倍,按这一认购倍数,年底前第二批和第三批启动的18家IPO冻结资金在2.27万亿以上。”
  过会公司业绩成色“从新股发行的初衷来看,我们认为,未来属于权益市场的新股收益最终还是会回归股票属性,研判个股本质依然是未来的研究重点。”国泰君安分析师孙金钜称。
  21媒体记者注意到,在已过会、尚没有拿到发行批文的47家IPO公司中,拟募集资金超过10亿元以上的公司共计有6家,分别包括中国电影、中核建设、大中矿业、白云电器、雪榕生物、乔丹体育,分别达46.18亿元、27.00亿元、15.71亿元、11.72亿元、11.36亿元、10.64亿元。
  据中国电影预披露的招股说明书显示,作为国内影视业的龙头企业,电影业务是公司的传统优势业务,电影发行和放映收入合计占到公司营业收入的80%以上。但由于大量新投资者进入,公司营业收入增长低于全国票房增长率。受进口影片影响,2013年净利润同比下降17.36%,2014年净利润增速为23.25%。毛利率由2012年的30.44%下滑到2014年的20.54%。
  受2012年进口影片政策变动的影响,中国电影不再获得受托从事电影进口环节具体业务。不过,2014年公司业绩已迅速恢复增长。
  目前,我国电影行业进入高速成长期。2012-2014年,公司进口影片发行收入占同期全国进口影片票房总额的62.89%。
  而中核建设主要从事军工工程、核电工程及工业与民用工程的建设业务,公司经营业务遍及全国多个省市。
  2012到201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2.68%;同期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3.29%;雪榕生物近两年公司营业收入快速增长,2013和2014年,同比分别增长59.93%和14.92%。公司净利润增速由2013年的13.37%增长到2014年的23.21%。(21.世。纪.经。济.报。道.何。晓.晴。)
  查配资清两融券商大病初愈 5家券商苦候IPO
  11月18日,证监会主板和创业板发审委在中断4个多月之后同时重启发审会,按照流程将在20日审核第一创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第一创业证券”),而根据目前已经披露出来的信息,还有银河证券、华安证券、中原证券和财通证券等4家券商仍在IPO门外排队。
  即便按照这5家券商所公布的2013和2014年盈利业绩测算,其IPO融资规模也将近300亿元,而这笔融资依据各家券商在招股说明书当中的规划,多数都会被用于融资融券、质押回购和约定式购回等资本中介业务。
  过去的几年来,大小券商都在重复一条盈利的捷径,就是通过股权融资充实资本规模,然后再借助上市扩宽融资渠道,提升财务杠杆,然后将所融资金转嫁给二级市场投资者和上市公司,赚取息差,以此形成所谓资本中介业务;也正是因为竞争的同质化,最终引发了整个股市的系统性风险,在去杠杆的过程中,券商反受其累。
  IPO募资加码两融业务
  按照公开信息披露,第一创业此次发行新股的数量为2.19亿股,在券商行业只能算是中小型券商,但是在这样的时间点上也算得上是大盘股了。
  在其完成试水之后,是已经完成了反馈意见的华安证券和银河证券规模要大得多,其新股发行量分别达到8亿股和17亿股,规模直追上半年发行的东方证券(600958.SH)和国泰君安(601211.SH);就在这两只券商股的后面,紧随而来的中原证券和财通证券也已经获得受理,其发行量也分别达到了8.7亿股和10亿股。
  如果发行制度在明年没有太大调整,这些大型新股的发行定价将仍旧参照中证指数公司的行业平均市盈率,或者仍旧延续今年上半年的23倍平均市盈率上限;按照中证指数公司目前对于资本市场服务行业的平均市盈率为36.5倍,因此,即便是按照相对较低的23倍平均市盈率来确定发行价,这5家券商的IPO融资规模也将近300亿元。
  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5家等待上市的券商所披露的招股说明书中显示,发行人所募集资金多数都用于发展公司的融资融券、质押回购和约定式购回等资本中介业务,尽管都没有明确说明所投入的募集资金规模,但是包括银河证券在内,都将这一业务投向放在了募集资金使用安排的第一位。
  之所以在这些业务上投入巨额资金,原因也是过去这几家券商在融资融券业务利息上收入增长极快,从目前所披露最新业绩的第一创业证券来看,公司从2012年7月份获得融资融券的业务资格之后,到2014年的3年间在融资融券业务上融出的资金就从3827万元增长到36.6亿元,而在融资融券利息上的收入也从40万元到2955万元再到1.25亿元,2014年在融资融券利息收入上的同比增幅达到了322.52%。而这一数据还不包括券商在两融业务发展最为迅猛的2015年上半年。

尽管银河证券等券商目前还没有更新最新的财务数据,但是这几家券商在过去几年同样在融资融券业务上增长迅猛,而银河证券也在其招股说明书当中明确表示,“融资融券和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特别是融资融券业务,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将是公司利润的主要增长点之一。”
  事实上,除了目前还在等待IPO的这5家券商之外,刚刚经历了一场股灾之后的已上市券商也仍在通过再融资增厚资本。11月4日,山西证券40亿元增发方案获得批准,而在此之前一天,申万宏源140亿元增发方案已经递交了反馈意见,在山西证券的非公开发行方案当中也明确表示这笔募资要增加在信用业务上的投入。
  而根据证券业协会对今年上半年各家券商的经营数据统计,125家证券公司今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中,来自利息的净收入达到366亿元,占到总收入的11%,成为继经纪业务和投资业务之后的第三大业务收入。
  资本红利已成过去时
  过去的3年间,在整个证券行业极力推动业务创新的背景下,各家券商却最终都不约而同地踏上了融资融券这一条盈利的捷径。
  对于各家券商为何如此钟情于融资融券业务,此前有券商管理层人士向记者分析,相比于资本中介的各项业务,融资业务的技术含量最低,券商也易于控制风险;更重要的是,目前国内的多数券商在主营业务中来自经纪业务的占比仍旧很高,而两融业务的拓展完全是嫁接在这一业务基础之上的,因此,同样在资本中介业务,各家券商在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回购和约定式购回等业务的增速要相对慢得多。
  “以前营业部对经纪业务销售人员的考核,主要是来自于新开账户数量,后来就改成了为客户提供融资。”在上述券商管理层人士看来,过去两年间券商行业在两融业务上出现爆发式增长,除了证券公司的盈利需求之外,还有基层几千家营业部和几十万经纪业务人员的业绩压力。
  而迅速膨胀的市场规模给各家券商的资本规模带来压力,因此,从去年开始各家上市券商纷纷掀起一股融资潮,先是通过股权融资增厚资本,然后再通过发行短融和企业债提升财务杠杆,直接给两融业务输送资金弹药。
  从证券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125家券商就将净资本规模从6791亿元提升到了1.14万亿元,增幅68%;在净资本增厚的同时,券商行业的财务杠杆也在加大,上半年125家证券公司的总资产就从4.09万亿元增加到了8.27亿元,负债率从77.5%提升到了84.35%。
  然而,紧随而至的是一场股灾引发了券商行业的强制去杠杆。根据一位非银行业分析师所做的统计数据,23家已上市券商的实际杠杆率在三季度从平均6.5降到了5.3,截止到三季度末,只有招商证券、华泰证券和光大证券3家券商的实际杠杆率超过4.0,其余各家券商基本上都出现了大量的资金冗余。
  尽管随着市场回暖,沪深两市在融资融券上的余额再次攀升,但是无论是监管层调整券商的融资保证金比例,还是中信证券等几大券商高调调整个股折算率,都显示出了市场对于券商两融业务的审慎态度。
  而一位不愿具名的非银行业分析师认为:“按照目前券商在两融和股权质押业务上的恢复速度,短期之内已经很难再回到上半年的水平了,未来券商将如何寻找新的赢利点,投资者还需要耐心等待券商新业务的进一步释放。”
  在这样的一个市场行情之下,目前正在IPO排队的几家券商在上市后是否会对募集资金的使用计划进行调整,记者尚未从上述几家券商得到回应。(华。夏.时。报.。张.学。光)
  南方财富网微信号:southmoney

  • 作者:南方财富网
  • 来源网址:http://
  •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由发布者负责,Viv-Media联合大众网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 关于我们|提交网址|提交资讯|提交问答|友情链接|网站地图|广告赞助|帮助中心|举报中心|联系我们|国际站
  • Viv-Media联合大众网法律声明|服务条款|隐私声明|免责声明
  • Copyright 2010-2020 ©viv-media.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1000884号-1  版权所有 Viv-Media联合大众网  合作伙伴:魅力文学网